当前位置:上海房产网搞笑无巧不成书 等
无巧不成书 等
2023-11-07

中华民族历史悠久,有很多精辟又生动的民间俗语流传了下来,这些俗语有着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。

无巧不成书

相传,施耐庵在写景阳岗武松打虎这回书时,横也写不好,竖也写不好,总觉得肤浅,没有神气,真是伤透了脑筋。 正当施耐庵十分苦闷的时候,书房外传来一阵吵闹声。

施耐庵放下笔,站起身来,信步到门口,往外一看,只见邻居阿巧正和一条狗在恶斗。阿巧喝醉了酒,袒着胸,露着背,向那条狗拳打脚踢。狗也不示弱,一会儿扑,一会儿掀,一会儿剪,冲着阿巧乱叫乱咬。忽然,狗朝阿巧一扑,阿巧闪身一让,顺势骑在狗背上一阵狠打,那条狗顿时动弹不得。 施耐庵不禁看呆了,眼前似乎都是武松与虎搏斗的身影。

刹那间,文如泉涌,施而庵赶紧回到书房,一口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武松打虎。他把这件事告诉妻子,妻子笑着说:“真是无巧(阿巧)不成书啊!”

目不识丁

以前,有个财主姓丁,他有一个儿子,都十多岁了,还什么都不懂,请了好几个先生,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。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,一天他出榜文,声称谁要是教会丁少爷一个字,赏银十两。

一位老秀才见了,心想:这孩子再笨,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?况且,这个“丁”字笔画简单,又好写,又好认,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“丁”字呢?于是,他便揭了榜。

到了财主家后,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“丁”字,一晃就过了九天,丁财主要考丁少爷。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,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,让少爷拿着,说:“万一忘了,看看手里的东西,就想起来了,懂吗?”少爷点了点头。

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,写了一个“丁”字说:“小少爷,这个字怎么念?”

谁知少爷看了半晌,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。秀才赶紧提醒他:“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?”

少爷低头一看,说:“一根铁棒棒。”

秀才一听,气得直跺脚:“真是朽木不可雕也!你目不识‘丁’不要紧,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。”

从此,“目不识丁”这个词便传开了。

不管三七二十一

据说从前有一家大户,户主名叫李元。有一年,李元雇了一个五大三粗的长工给他家干活。那长工初到时,李元对老婆说:“你每天管他三顿干的吧!免得稀的吃多了,他老是借上茅房的机会偷懒。”他老婆照办了,那长工每顿三碗干饭,干起活来一个能顶两个用。

十天以后,李元又对老婆说:“这个长工长了一副憨相,干活虽然卖力气,但他的饭量太大了!一年要吃我们几百斤粮食!从今天起,你一天管他三顿稀饭吧!”他老婆又照办了。那长工每顿吃七碗稀饭,干起活来有气无力,还不如一个弱女子。眼看稻田中杂草猛长,不抓紧时间除草就要减产。李元如油煎心,想再雇一个短工,又舍不得花钱管食,因此他十分恼火。一天吃饭,李元责问长工:“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,为啥干活不像个男子汉?”只见长工边用筷子敲着碗边唱道:“干干干,一天吃九碗饭,周身汗毛都有劲,打个喷嚏响过山!稀稀稀,三七二十一,尿像下竹竿雨,脚酥手软如烂泥。我着急,没有力;你着急,有啥益?”

李元听了,想了半天回过神来,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:“从今天起,管他三三九碗干,不管他三七二十一。”他老婆又照办了。那长工干活又一个人能顶两人用了。

这件事逐渐传开,被人们当作笑谈。刚开始的时候,人们把改变错误的主张称为“不管三七二十一”。后来,将其含义慢慢引申开去,把不识好歹、不分是非的言行也称为“不管三七二十一”。

三个臭皮匠,胜过诸葛亮

话说有一天,诸葛亮到东吴作客,为孙权设计了一座报恩寺塔。其实,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,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。那宝塔要求可高啦,单是顶上的铜葫芦,就有五丈高,四千多斤重。孙权被难住了,急得面红耳赤。后来寻到了冶匠,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,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。时隔一月,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。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,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。

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,他们衣衫破旧,又目不识丁,大家都称他们是臭皮匠。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,心里不服气,便凑在一起商议。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,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,剪出个葫芦的样子。然后,再用牛皮开料,硬是一锥子、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。在浇铜水时,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。这一着,果然一举成功。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,立即向孙权告辞,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。“三个臭皮匠,胜过诸葛亮”的故事,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。

翘辫子

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的武术大师。当时男子都留长辫。霍元甲除了有一手好拳术之外,还练就一种独特的辫子功,他后脑勺的辫子可以像老虎尾巴一样直竖起来,力大无穷。左右扫起来,又以柔克刚,胜过三节棍。

光绪年间,上海滩来了个走江湖耍拳术的俄国人,名叫伊凡诺夫,身高两米有余,能举起两百多磅重的哑铃,能掰断碗口粗的铁链,扬言要拳打东亚病夫,脚踏大清愚民。霍元甲得知,决心教训教训他,就约他比武。

比武那天,人山人海。两人一交手,伊凡诺夫仗着身材高大,一拳接着一拳朝霍元甲打来。霍元甲为了弄清对方拳路,有意先守不攻。几十个回合后,霍元甲刚想还击,想不到盘在头上的长辫子抖散了,垂了下来。伊凡诺夫以为有机可乘,一把揪住辫梢,想用蛮力把霍元甲摔倒在地。霍元甲向前一低头,脑后的辫子一下翘了起来,将两百多磅重的伊凡诺夫悬空甩出两丈多远。伊凡诺夫仰面躺在地上,一命呜呼。围观的群众高声欢呼:“翘辫子了!翘辫子了!”

从此,“翘辫子”就被借用来作为“死”的代名词。

天高皇帝远

明朝嘉靖年间,江苏昆山县知县杨廷桢,是一个贪赃枉法、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。他是抱着“千里做官只为财”的念头才来昆山县的。他勾结了兵部尚书毛尚达的儿子毛七虎,骄横跋扈,狼狈为奸,专门榨取民财,搜刮民脂民膏,直弄得昆山百姓叫苦连天。

这年,杨廷桢四十岁,说是要做寿,老百姓少不得又要凑钱去巴结他。他要大家除了送财物以外,再要给他送块匾,说什么来昆山做官几年了,功劳没有,苦劳总有点的。就这样,老百姓只好照此办理。可匾上写什么字呢?大家想来想去,最后想出了四个绝妙的字:“天高三尺”。杨知县生日那天,敲锣打鼓,好不热闹。大家憋着一肚子气,还得装着笑脸去送礼。这天,正巧当朝宰相顾鼎臣告老回到昆山。顾鼎臣的大轿一到,给县老爷送礼的百姓岂有不让之理,大伙就站立在街道两旁。顾鼎臣在轿窗里朝外望见“天高三尺”这块匾,觉得奇怪,就命停轿,问了送匾的百姓。送匾的百姓一听顾老相爷来传问他们,个个高兴,就都一五一十如实告诉了顾鼎臣:“匾上写‘天高三尺’,意思是杨知县来昆山刮了好多年地皮了,地皮被刮低足有三尺,那不是天高了三尺吗?我们老百姓实在没有办法,皇帝又远在京城,我们有苦向谁去诉呢?真是天高皇帝远,有苦无处诉呀!”

顾鼎臣听了百姓的哭诉,甚觉不忍,就安慰大家道:“你们再忍一忍吧!只管照常办事,这事我知道了,我自有安排。”

顾鼎臣明察暗访,查实昆山知县杨廷桢确是一个罪大恶极的贪赃官,就趁处理毛七虎企图霸占有夫之妇、行贿勾结杨廷桢一案,处决了毛七虎和杨廷桢,为地方除了大害。

事情是早过去了,可“天高皇帝远”这句话,却一直在人们口头流传着。

想买3C数码产品怎么办?赶紧在百度搜索 无忧岛资讯 百家号,各种精品数码产品等你发现~

上海房产网    手机版    网站地图    QQ号:20198030